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目击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首页 > 悦读 > 正文

师曾志:唐慧案里,我们寻找什么?

2015-08-09 20:12:56 博客天下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大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为博雅传媒沙龙第一期“‘唐慧案’报道研讨会”实录,该论坛由《博客天下》杂志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

我特别认同徐泓老师刚才讲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公共传播的时代,今天某个报道出来以后我们能够坐下来开放性的去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传播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创新、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如果没有公共传播的媒介生态发生变化的话,南周的报道可以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报道,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媒介生态变化下,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现象。比如记者本身的记者身份和自我身份的矛盾和纠缠;还有唐慧,从媒体塑造来看,我们自觉不自觉会隐去很多东西,给公众的印象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形像,但公共传播时代恰恰是让你无法隐藏。就像徐老师所说,非虚构性写作特别需要自我的还原、自我的挑战和自我的反省。

无论记者、媒体、还是唐慧,我们只呈现了表面。表面的无辜下,现实还有很大的残酷性和残忍性。

我们今天在谈一个法治的报道,法治是什么?一个社会急剧变迁的时候,一个共和国的孩子能够有这样的遭遇,无论是强迫还是不强迫,它的罪是一样的。这个时代可能不是直接对读者、对受众的挑战,是对记者的挑战。记者现在最重要的是思考,我们寻找什么?在这样一个搅动的大环境下,这么多的线上,有这么多的立场和概念,什么是最本真的、能够把所有东西穿插起来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找寻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这次大家对南周报道所有的反弹,是因为他们对南周深深的期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期望,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弹。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其他的报纸可以这样去报,但南周可以更进一步。

我最后有一个建议,这个标题是不是可以这样做,《唐慧赢了吗?法治赢了吗?》可能它的想法和立意就会变得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