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目击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首页 > 专栏 > 正文

两岸外交休兵遇见挑战者

2015-08-09 20:00:25 博客天下

吴伯雄不无自豪地谈到,台湾在全球的免签证国家数高达133个,一个月后,11月14日,台湾仅有的几个邦交国之一冈比亚宣布与台湾断交。这则不算轰动的新闻引起了两岸关系观察家的关注,人们不禁会问:自2008年马政府上台以来正式开启的所谓两岸外交休兵是否已经终结?

广义的两岸外交战争是指1949年以后双方为争取正式承认和邦交而展开的外交斗争。大陆和台湾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但都坚持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在两蒋时期,外交承认是两岸在国际上合法性与正当性斗争的主要形式,加上在全球冷战中两岸分属两个阵营,因此这种斗争完全超越了一般外交博弈的本意,成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的一部分。这一进程到1972年中美和解后基本不复存在。中美和解使两岸关系更多地与中美关系挂钩,而与全球冷战脱钩,大大缓解了两岸外交战的烈度。

上面简述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两岸外交战有一个很正面的政治前提,即两岸都坚持“一中”,反对两个中国、一国两府及一中一台。蒋经国逝世后,亚太以及两岸大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两岸因大陆的经济开放政策建构深度经贸嵌入利益,而大陆则挟新发的经贸与国力优势,在全球展开继续争取邦交的外交行动。于是李登辉提出国统纲领回应,实际上,台北在法理一中的框架下试图推出以“两国论”为概述的“一国两府”理念反击。

李登辉“两国论”的直接后果是立即启动1995年和1996年的导弹危机,两岸关系在后冷战时代再次凸显军事危机的色彩。与此同时,大陆利用国际政治和经贸等综合优势,加剧了外交战争的力度。这一状况持续到2000年陈水扁上台。由于陈政府的台独色彩,两岸外交战争自然升级。不过,由于此际两岸经贸等国力悬殊已经不成比例,两岸外交战争朝完全无聊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上无足轻重的小国利用两岸战争,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榨取两岸的经援利益。陈水扁的所谓烽火外交既不能改变两岸基本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也无法中和大陆借经贸实力所获取的地区经济份额,反而使在大陆有相当经贸利益的台北处于尴尬境地。

两岸自新世纪以来的外交战争在国际政治方面几乎没有根本意义,但在两岸内部社会及全球华社却引发相当负面的影响。无聊化的外交战争使两岸公众及全球华社意识到,两岸的外交数字战争使那些无足轻重的小国凭空玩弄两岸,博取不应有的经济援助利益,让两岸无形中成了一种比傻游戏的主角。这种大陆占尽上风的游戏也使岛内普通人民的悲愤情绪增加,反而促使岛内的主体认知朝远处漂移。同时,无可否认的是,两岸外交的乱战烽火的确在国际上凸显了台北的政治实体存在感。这与大陆追求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南辕北辙。正是在这种现实和认识下,2008年,随着马政府胜选,两岸获得了外交休兵的默契。台北邦交稳定在23个,而大陆则将两岸外交斗争的焦点转移到国际组织与活动的名称方面。大陆参与国际组织和活动的名称问题也可视为台北对休兵默认的关键条件。因此,5年来的外交休兵才得以维持。这也是本次冈比亚断交引发巨大猜疑的原因。

冈比亚1974年与大陆建交,1995年,趁台北经援非洲力度加大,与大陆断交,承认台北,这在当年被台北视为一大外交成就。若干年来,台北一直以各种现金、军事装备、物资等形式对冈比亚进行援助。本次事件中十分诡异的是,截至目前,大陆称与事件并无关联,而两岸都称是从外媒报道才得知此事。事件确认后,台北马政府延至18日才宣布断交,而大陆则无后续动作。这可解读为,不论内情如何,最起码在政治上,两岸都非常谨慎地把握此事,不愿意此事危及外交休兵的大局。

尽管如此,从长远来看,两岸并无政治性协商的平台,因而也没有更有效地处理台北国际活动所必须的框架,这使两岸在未来国际活动中埋下了因这些问题而再生争执的隐患。同时,由于岛内在野党的政策理念和政治利益不同,他们早已对休兵采取批判态度,而据岛内制度性的政权轮替和权力分立制衡体制,岛内颠覆外交休兵的潜在力量也很大。因此,这次冈比亚很可能只是一具两岸外交战的风向标,标志着两岸很可能在国际上进入新一轮关系不那么平和的时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