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文:21CC肿瘤周|基石药业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商业部负责人周游:肿瘤精准诊疗日新月异 创新支付仍是重要挑战

2023-04-23 00:30:54 21世纪经济报道

肿瘤的精准诊疗是指应用生物学、遗传学、分子影像等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肿瘤患者内外环境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诊疗方案。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首次提出“精确医学”的概念及内涵,随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NGS)的迅猛发展,精准医学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

然而相关研究显示,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也是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障碍,但新技术的出现正让多途径、多时空等干预方式成为可能,也使抗肿瘤治疗更为精准,疗效更加明显。


(资料图)

4月16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的“癌症防治全面行动——21CC2023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直播”活动中,围绕“精准治疗让癌症诊疗更高效”话题,基石药业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商业部负责人周游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21世纪》:精准诊疗离不开肿瘤创新药,目前肿瘤精准治疗药物发展现状如何?

周游:从过去十几年来看,中国精准诊疗发展日新月异,实体肿瘤、血液肿瘤等多个领域药物也朝着精准治疗方向飞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基石药业也在这个赛道积极布局。目前,基石药业已经获批上市的四款药物中有三款是精准治疗药物,包括治疗RET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以及甲状腺癌的普拉替尼、治疗PDGFRA外显子18突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阿伐替尼,以及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艾伏尼布。

很多患者也从这些精准治疗药物中获益,从而获得新生。曾有一位GIST患者通过NGS等检测方法查出来患有PDGFRA外显子18突变,但当时阿伐替尼尚未上市,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患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了。

上述并非孤例,如今这类患者终于有药可治,在阿伐替尼的上市会上,有临床医生感叹: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就有药可以进行治疗了。

《21世纪》:您认为肿瘤精准治疗药物的发展过程有哪些特点?

周游:每个肿瘤诊疗领域都会经历“从粗到精”的过程。再以基石药业阿伐替尼的GIST适应症为例,最初此领域的第一代药物疗效非常好,上市之初就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说明书适应症也非常明确,只要是GIST患者都可以接受治疗,当时对基因分型的关注度不高。

随着二、三代药物的出现,一些临床专家逐渐发现,部分GIST患者存在KIT外显子突变。这些突变有很多种类型,有的外显子突变对这种药物敏感,有的可能对另外的药物比较敏感。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医院将GIST的KIT突变纳入到常规病例检查中,大部分三甲医院也建立了检测流程。

再以GIST为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适合用阿伐替尼进行精准治疗,但这对医院的技术以及对医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今的文献和数据日新月异,例如我们发起的最新研究发现,GIST的KIT发生17和18突变的患者,其实也能够从中显著获益,相关重磅的文章也将在今年公布。

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比如,数据今年刚出来,半年后被写进指南,然后到明年又有新的数据出现。而这些恰恰是从事精准医疗的制药企业可以为医生提供支持、辅助和帮助的地方,使得他们能够更多学和提高。

由此可见,临床对精准药物和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应该说是正在成为“水到渠成”的大趋势,而“从粗到精”的这一过程,是由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基因检测公司等整个行业多方共同发展的结果。

《21世纪》:在肿瘤精准诊疗快速发展之下,如何将精准分型的理念应用到药物研发中?

周游:以抗PD-L1单克隆抗体舒格利单抗注射液(择捷美)为例,从研发开始,基于差异化设计的舒格利单抗就聚焦在高发的肿瘤类型,并坚持进军大适应症的一线治疗。在短短五年多时间里,舒格利单抗治疗IV期非小细胞肺癌和III期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其治疗淋巴瘤、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以及食管鳞癌的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

在这一快速和高效的研发过程中,实际上也体现了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博士在每一项研究中所贯彻的两点理念,第一是创新性的设计,第二是高效的临床试验运营,最终使得择捷美走上了被媒体誉为的“PD-L1大满贯之旅”。

新药研发非常考验企业的设计思路以及临床运营效率,在这方面,我们会充满信心地继续前进。

《21世纪》:也想请您从企业或者产业的角度来谈一下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发展的意义。

周游: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是非常好且也很时髦的话题。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李宁所说:“让每一位患者都用到有效的药物,同时让每一位患者都不要用到对自己无效的药物。” 我觉得这就是多学科诊疗的意义。

在精准医学领域,每一位参与者、参与方都应持有敬畏之心,因为多学科诊疗对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此前也有同行提到,肿瘤治疗是不能试错的,试错对于患者来说就是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肿瘤治疗只能试对。

那么,从企业或者产业的角度,该如何进一步促进MDT模式发展?我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关注医生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在信息化的时代,除了传统的通过组织医生、专家参加会议传递信息的模式外,我们还需要转型,应该将重点的资源和精力重新布局到医生真正的需要的地方上。

MDT便是很好的切入点。作为企业,我们需要协助医生搭建平台:一方面促进院内各学科之间的交融;另一方面在院外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多层次MDT平台发展,或者促进有层次感的协作网络进行横向生长。

以普拉替尼治疗RET突变型甲状腺癌的适应症为例,这类疾病的患者诊疗需要内科、外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够确保患者在关键阶段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

因此,作为企业,我们首先要起到桥梁的作用,为医生和患者之间搭建信息的桥梁,其次要起到协助、助力或者润滑的作用,帮助医生更好、更高效地搭建其所需要的平台,从而节省医生时间,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更有价值的工作。

《21世纪》:您认为目前肿瘤诊疗精准用药都面临哪些挑战?

周游:肿瘤诊疗精准用药目前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药物的支付问题。因为精准治疗药物相对来说可能比较新,针对特异性靶点寻找化合物,制作成药,接着推进临床试验以及获批上市,然后进行生产,整个过程的成本都比较高昂。所以,患者在支付治疗费用方面有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并不是每个患者都能百分之百地通过个人支付来承担药物治疗费用。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几乎所有大的省份和城市都已经推出了城市险或者惠民险。例如,我们治疗肺癌和甲状腺癌的药物普拉替尼目前已经纳入了130多项城市险,从纳入城市险的数量来看,我们至少是走在行业前列的,这些城市险、惠民险确实降低了患者的负担,使得患者有可能长期获益。

但有不少城市险的参保率还比较低,有的城市支付比例或者报销比例还有待提升,所以我们应该要思考如何更加高效、更加快速地打造多方共付的机制。

实际上,对于肿瘤精准治疗药物而言,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不像大瘤种那么多,所以对医保资金或者商业保险资金造成的压力不会太高。那么如何打造城市险、商业保险、个人自付以及企业共同承担等多方共付的模式需要行业再开展更多共同的探索,希望接下来能有所突破,从而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治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