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目击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理解凉山:穷的到底是天性,还是环境?

2015-08-27 14:45:44

 

凉山小孩就学环境恶劣

如今,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四川凉山的消息,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好消息。或是童工被卖到东莞工厂做工,或是智障被骗到矿井制造矿难骗取钱财,或是艾滋病和毒品泛滥。而最近“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引起关注:一个12岁的彝族女孩讲述了她失去父亲后又失去母亲的故事。

凉山的消息,每一次都让人揪心,但这一次不同的是,有人说,国家对凉山扶贫投入并不少,他们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固守传统恶习,拒绝现代文明,不思进取”,说白了,就是:好吃懒做、品性恶劣。如果只是一个人这么说,并不值得较真,但从网友评论看,表达过类似观点的其实不在少数。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简单地斥之为“胡说八道”,“毫无同情心”?这并无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表象背后的逻辑。比如对于“懒惰”,我们该如何理解?“懒惰”与“贫穷”是因果关系吗?很多人会说当然——这年头,只要肯干活,怎么会贫穷?我们以一个高山苦寒地区的彝族人为例,假设他一年平常干活能挣500元,拼命干活能挣600元,请问,他勤奋的意义在哪里?你或许会说不存在这样的假设,但它是成立的。有学者十年前在凉山州越西县西山乡西堰村一组做过调查,该组农户人均旱地3分(编者注:1分耕地面积约为66.667平方米),稻田1.1分,全年现金收入400元,即使他们再拼命干活也无法改变现状。而这个地方还只属于二半山区,还不是最艰苦的高山地区。

“懒惰导致贫穷”充满着误解和成见:同样条件下,某人格外贫穷,可能与懒惰有关;但在某个地方的穷人普遍“懒惰”,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毫无价值。贫穷和懒惰有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都是环境伴生的产物。外面的人之所以坚持认为是懒惰导致了贫穷,是因为不知道穷人的生存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曾目睹也无法想象,最后只能推己及人——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还有人说,凉山彝族人在外面经常乞讨、偷窃、贩毒。要承认,一二十年前,这是事实,但又该如何理解?是本性如此,还是另有原因?实际上,这是因为要在外谋生,他们只会做这些。二十年前,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找到工作尚且不容易,而外出彝族人是什么情况呢?1993年的数据:凉山少数民族当中贫困人口占了78.8%,全州17个县市就有12个贫困县,贫困县农村儿童入学率只有64.8%,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70%。在当时的劳动力市场上,他们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在不违法的赚钱方法里面,乞讨是最低端的之一;在违法的赚钱方法里面,偷窃是最温和的之一;贩毒是来钱最快的一种赚钱方法,但他们自己也死在毒品上面(因吸毒而患艾滋病,或是因贩毒被判死刑)。当他们不能靠正当手段谋生的时候,做坏事即便不能原谅,但并非完全不能理解。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假设有一个房间门很难打开,窗户却敞开着,很多人就会选择跳窗出去。这里的门就相当于就业,窗相当于偷窃、贩毒。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关窗”,更要“开门”。

在这一轮讨论中,很多人哀叹凉山彝族的贫困问题是无解的。实际上,如果你把他们的贫困归结于天性如此,当然无解;但如果你把他们看成和你一样的人,怎会无解?他们所缺的,不过是和你一样的环境,以及能够把握机会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是靠“流动”二字:让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彝族迁到平坝,让他们有能力从凉山走到凉山之外。

很容易得出结论,导致凉山彝族贫困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公共用品的匮乏。这些年凉山实施的移民扶贫工程,成效明显,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土地问题难以解决。而在基础建设方面,虽然投资大幅增加,但跟外面比,凉山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远了:很多村子没有学校,大部分村寨不通路不通水,直到今年,仍然有村寨不通电,然而,全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就在凉山雷波县。

即便在这种情况之下,凉山彝族与二十年前仍然有了极大的改观,乞讨、偷窃、贩毒的现象已经并不多见,更多的彝族年轻人,开始走向工地和工厂,他们在成都乃至珠三角、长三角打工。这一方面得益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体力劳动者严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很多人能够读完初中,懂一些汉语。也就是说,一旦生活开始给他们一点点机会,他们立刻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时候,你能说他们“固守传统恶习,拒绝现代文明,不思进取”吗?

如果我们能做到“设身处地”,要理解别人并没有那么困难;最怕的是“自以为是”,把贫穷归于穷人自己的责任,居高临下地叹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导致差距大的,很多时候不过是环境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