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目击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首页 > 焦点 > 正文

用“理性”质疑“悲情作文”源自隔阂

2015-08-09 20:29:57 渤海早报

人们为什么会质疑“悲情作文”

凉山四年级彝族女孩木苦依五木的作文,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一日间,网友捐款即超过92万。亦有网友质疑作文“是枪手所为”。央视5日报道,这篇文章并非木苦依五木写的原文,而是由支教老师整理过,她照着手稿进行了原文抄写。木苦依五木所在的小学校长吉木叶向记者证实,网传作文确实为该校四年级学生木苦依伍木所写。

“爸爸四年前就死了……妈妈病了……饭好了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12岁女孩木苦依伍木写下这么令人悲伤的作文,其悲惨的遭遇与冷静的叙述令人动容。看到这样的文字,恐怕大多数人都难掩悲伤,然而,就有“理性”之人出来质疑了,这样的文字,尤其是“日月潭的点睛之笔”是四年级学生写不来的,我不知道这位质疑者是不是小学教师,对如今的学生怎么能那么理解,更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急于出来质疑,并加以否认,为什么?

官方的否认的初衷很能理解,这毕竟是对其政绩的“抹黑”,但其所辩称的每月补贴她和弟弟600元(总计每月三千多元),也难免苍白无力,因为正如公益人士所言,这些孩子们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人们的关心。而不管当地政府,还是部分质疑者不能明白的正是这一点,如同那首歌,白天不懂夜的黑,将小说《爱玛》里说的“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快乐”,修改一下就是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悲伤。

在我看来,一些人质疑“悲情作文”看似是一种 “理性”,更多的正是源自这种隔阂“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悲伤”。于是乎,就会对穷地方的人不满的质问,为什么那么穷还养这么多孩子?贵州毕节4兄妹自杀,很多人就认为这不是贫穷的错,在他们眼里,价值20万的楼房,家中有存款也有余粮却自杀和贫穷无关……似乎,这些理性的人,看不出这些看似富足的楼房背后是泡沫般的浮华,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富足小楼”乡下很多,但却无人居住,长满了青草。记得一篇小说大意写道“城里的土地不养庄家”,如今的乡村却也养不活人口,衰落、破旧、无人关注,才是“悲情作文”的悲情所在。

媒体人单士兵在评点该事件时,引用了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评论诗人弗罗斯特的《家葬》一诗中的一句话,“这首非常个性化的诗中想要探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他所探求的就是悲伤与理智,这两者尽管互为毒药,但却是语言最有效的燃料,或者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它们是永不褪色的诗歌墨水。”其中讲到,悲伤与理智互为毒药,这是人格的两个面,但“悲情作文”讨论时出现的分裂,我们看到的是,悲伤和理性成为了一个对立面,体现在不同的人群身上,这不能不说是可怕的,因为这说明了整个社会之间充满了隔阂。

《圣经•哥林多后书》写到,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我在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第六感》中,看到孩子寻求他人帮助绝望时喊出的“你不相信我,如何能够帮助我?”不同情贫穷,不相信悲情,我们又能如何改变大凉山里那群孩子贫穷的宿命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