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头条 资讯 焦点 回响 目击 封面报道 生活方式 清单 提问 专栏 论坛 活动
首页 > 提问 > 正文

提问贾斯汀·霍尔:为什么太阳比风更快地脱下你的大衣?

2015-08-09 19:51:44 博客中国

\

贾斯汀·霍尔(Justin Hall)

│瞧│这│个│人│

贾斯汀•霍尔(Justin Hall,1974年12月16日— )曾被《纽约时报》誉为“博客之父”,这一称号的取得来源于霍尔1994年破天荒地在互联网上建立个人网络日志的行为,那一年,他19岁。20年后的今天,他的博客(Justin’s Links from the Underground)仍在更新。

多年来,作为一名独立记者和科技创业人,霍尔坚持为多家美国和国际媒体供稿,报道范围包括游戏和无线网络技术。2006年,霍尔创办了游戏软件公司GameLayers。3年后,他将其关闭并开放源代码供公众免费使用。

2014年,爱折腾的霍尔开始制作自己的网络电视节目The Justin Show,并在专门为艺术家创作募集资金的众筹平台Patreon上筹资。

最近,贾斯汀•霍尔接受了《提问全世界》专访。

│洞│见│

A = 《提问全世界》特约访员 赵锦

H = 贾斯汀·霍尔

A:我们是中国《博客天下》杂志媒体平台运营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媒体平台创立于2008年,当时博客在中国非常流行,它使整个信息变得民主化,让很多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在更早一些的1994年,你就率先建立了个人网络日志,你觉得写博客的感受如何?

H

:很兴奋,因为你每天都在亲眼见证网络的成长。当时美国只有很少的几家新闻网站,大家都在尝试新的东西。对我来说,能够参与(网络)早期的创新实验是很让人激动的。你可以向别人展示他们从未见过的新东西,让他们分享你的兴奋,感受(博客)非同寻常的潜力。

 

贾斯汀·霍尔的博客首页(www.links.net)

A:中国“博客”的命名者是一个名叫方兴东的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当时中国最火的网络日志是木子美女士的性爱日记。作为一个19岁的大学生,你开始写博客的行为是受到了谁的启发?

H

:在互联网早期,一些学者就已经开始建立个人网站。在网站上他们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他们的宠物狗狗照片。这些网站的制作成本很低,设计也非常简单。当我浏览到这些设计简单的网页时,我对自己说:“我也可以做!”

A:在你早期的博客里有很多隐私和个人生活方面的细节,你觉得与过去相比,今天人们对隐私的看法是否已有所改变?

H

:我们对隐私的理解一直是在进化的。我觉得我们对以下这些问题的思索还没有寻找到答案:相互体谅意味着什么?善意待人意味着什么?每个人作为个体又意味着什么?我刚开始(写博客)的时候对什么都很公开,后来慢慢地发现比起表达自我,我更需要和周围的人真正沟通。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不能简单作答,社会也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因为新的挑战总是在不断出现……今天的科技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强大的工具,互联网把人甚至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将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慢慢学会在拥有如此巨大力量的同时怎样做一个好人。

A

H

:把一个理念转化为一个公司,这对我来说十分具有诱惑力。在此之前,我的工作是和他人交换思想——有时和编辑,有时和读者。而当我有一个理念,并且可以有机会把这个理念像讲故事一样讲给投资人、消费者和员工听,这意味着我把当记者时训练出来的叙述能力转变成了说服力,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当我对别人说“你应该辞职加入我的公司,一起做番事业”的时候,我感到我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重大的责任。这是我在创业之前从未有过的感悟。

 

2011年9月,贾斯汀·霍尔出版电子书“A story of GameLayers,inc.”,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

A

H

:我对科技很着迷,我喜欢借助科技来创新。有一种人被称为修补匠(tinker),他们总是试图修理、补救,或者把物件串联在一起。而我喜欢摆弄科技,喜欢连接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思想,我热衷于在看似没有关系的人和事之间找到联系并帮助他们搭建桥梁相互沟通。我做的很多工作都是为了把人拉得更近,也让我自己觉得少一些孤独。

科技的力量很大,困扰你的问题和挑战也许曾经困扰过别人,如果能让你们之间互相沟通,你就不会感到孤军奋战了。这是我所看到的科技的力量,希望自己能参与其中,用科技的手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A:20岁的时候,你曾经展望过一个网络出版草根化的世界,你现在还相信当年的憧憬吗?

H

:我想这需要时间去实现。因为我们一需要构建财务系统,二需要有对内容和市场有深刻认识的作者,三需要有支持独立新闻的读者。“我用每周10美元订阅《纽约时报》的钱来订阅几个独立记者的新闻报道”的做法,并不是每个人的需要,但现在这样(消费新闻的)模式比其它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被采用。

这是一个让人激动的信号,因为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有些是小范围地域性的问题,有些是大范围国际性的问题,而资助独立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使他们可以专心展开深入调查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最后撰写成文,这是地方性和国际社区群体应该支持的事。

在网络发展的第一个10年,所有的东西都是免费的,那的确很棒。现在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用户比以前更愿意在网上消费了,这也很棒。免费的知识共享是很棒的,但“愿意付费支持网络独立新闻报道”的想法和做法也很棒。以前我不知道如何能做一个服务于广泛受众的独立媒体人,现在知道了,今天的受众可以支持你实现(梦想)。这的确有些疯狂。

 

贾斯汀·霍尔制作的网络电视节目,在专门为艺术家创作募集资金的众筹平台Patreon上获得筹资

A:谁是你生命中的英雄?

H

:我母亲对我影响很大。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很辛苦地工作,照顾我哥哥和我。她的事业很成功,使我有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当我告诉她我要做网络独立记者这疯狂的想法时,她相信并且一直支持我。她说:“你应该去做。”得到这种可以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让我心存感激。所以,我母亲是我生命中最大的英雄。

我在《连线》杂志工作时,遇到了霍华德·莱茵戈德。他有几本关于网络社区的著作,有些甚至写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他对人们如何能通过技术相互联系和支持的问题思考了很久。他待人和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写作、如何做一个好的网络参与者等方面的知识。所以,霍华德·莱茵戈德是我的大英雄。

还有一位日本诗人,他的名字是一休宗纯,我从他那里汲取了这样的观点:一个作者如果内心坦然、文字真诚,即使时空相隔,也可以对别人有影响和帮助。

 

贾斯汀·霍尔和他的母亲在挪威旅行

A:回首过去,39岁的你会对19岁的自己说些什么?

H

:我想我会说“谢谢”,我很高兴自己在19岁时开启了这个冒险的旅程。我还会说“不要怕对别人坦陈自己的弱点和困惑”,这些弱点和困惑不是指网络写作,而是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时我在压力很大或者迷惑不解时会掩饰自己,很不直白。我现在有时还会这样,但我会尽力鼓励过去的我更直白一些。

A:有哪些中国人让你崇敬或者赏识?

H

:我最崇拜的中国人是诗人寒山(约691年-793年)。他的行为非常不羁——当然有可能是杜撰的,我最喜欢寒山的一点是,他让我思考“真理”是什么,“对”、“错”是什么,而他启发这些思考的方法是如此的有创意和出其不意。如果你读过寒山的诗,或者了解了关于他的故事,(你会发现)他对成功和快乐的理解很独特。他的观点比起别人来更透彻,更让人信服。

另一位是我最近在读的中国思想家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道德经》的作者。我读过好几个译本的《道德经》,但从来没有读过中文原版。我觉得在《道德经》简单而优雅的问题和回答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所以我花了不少时间阅读这本书。

│光│芒│

#FormatImgID_5#

透过窗户看到的贾斯汀·霍尔录制视频时的情景

还有一个月就要到不惑之年的贾斯汀·霍尔有些瘦削,长着一张娃娃脸,即使表情严肃也似乎让人能看见一丝隐藏着的调皮的微笑,整个像一个加州大男孩的模子。他一个人住在三藩市,仍然在追逐独立媒体人的梦想。

霍尓生于芝加哥,父母都是律师,家境很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93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州“小常春藤联盟”的斯沃斯莫尔学院,2004年在南加州大学获得互动媒体硕士学位。霍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幸运:父母的经济条件“允许我去讲故事,去做一个怪人,去实验,一切都没问题”。

然而他的童年远非完美——没有人会认为一个8岁就失去父亲的男孩会有一个完美的童年,更不用说他的父亲是自杀而去世的。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很“困惑”,而且酗酒。回首童年,霍尓经常想:“为什么当年我这样一个男孩会出现在互联网上,那么强烈地想要表达自己?那么强烈地想要得到别人的注意?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有一个工作很忙碌的母亲和一个无法承担父亲责任的父亲。”戴尔·卡耐基曾说:“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脱下你的大衣。”心灵之间的捷径在于沟通。

他的确受到了别人的注意。他的博客一度有27000的日访问量,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互联网上的确不是件小事。而这个看似乳臭未干的20来岁的毛头小伙对互联网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前瞻。1995年在一个网络出版研究会的演讲中,披着一头金色长发、貌似清纯少女的霍尓就预见了网络出版草根化的分散趋势。他说:“这是新闻的未来。给一个人一部数码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移动电话,你将得到一个在世界任何角落进行实地报道的记者。”

此外,霍尓还有对让新闻报道摆脱大公司大媒体垄断的憧憬:“随着数字货币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故事服务站——成千上万小型的自负盈亏的杂志,而对他们的支持来自于社区中愿意分享这些内容的人。如果你能够讲述你的故事,可以盈利,有不错的医保,你为什么还愿意去为大传媒公司写作呢?”

霍尓的博客帮助他在科技新闻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作为自由撰稿人,他为《纽约时报》、《滚石》、《连线》、《南华早报》、《瑜伽》、《网络新闻评论》、《沙龙》,以及诺基亚的《专题》供稿。2001年至2003年,霍尓在日本工作,是日本外国记者俱乐部的成员。在这段时间里,霍尓报道了日本前沿的移动通讯技术。

霍尓说:“有一天我会死去。不过在那之前我会一直喜欢新的东西。我的好奇心不会停止。”他希望有一天能访问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