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书记在一线丨在千亩葡萄园里用好“新农具”

2022-11-26 22:45:36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巴中观察 施皓文 马小米 摄影报道


(资料图片)

一线主角

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党总支书记 杜伟

11月25日上午9点左右,记者乘车从恩广高速正直出口下高速,拐进县道,一条蜿蜒的柏油路直达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村委会。漫山遍野的葡萄园里,村民们正赶在11月底前完成冬季田间管理。

脱贫摘帽后,柏山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种植面积达到了1230余亩,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产区,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在葡萄产业的种植技术、销售理念上进一步突破,做好柏山村的葡萄口碑,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柏山村党总支书记杜伟说。

杜伟带记者走进柏山村的葡萄园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当初说要在这里种葡萄,大家都觉得不可想象。”沿着田埂、山坡,杜伟带着记者一路往山势较高的地方走,在一处制高点的位置停了下来。从这里向下俯瞰,层层叠叠的梯田都搭起了葡萄架,覆盖了白色的塑料大棚。

走进种植大户王海的葡萄园里,葡萄架下,伴随着旋耕机的轰鸣声,翻起来的泥土混合着搅碎的枯枝败叶飞溅。

34岁的王海是杜伟“三顾茅庐”回引的返乡人才,也是全村最先规模种植葡萄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如今柏山村葡萄的种植面积已达1230余亩。

王海说,柏山村的土地大都是黏土,通气透水性差,实际上不太适合种植葡萄。因此,“改土”是柏山村进行葡萄种植迈出的第一步。

在学校期间,王海学的就是作物栽培专业。毕业后,他曾去过一家农资公司做过几年销售,日常接触最多的也是农药、化肥,而“改土”的关键恰好就在于巧用肥料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当前,冬季田间管理也是如此。旋耕机松土后,得铲上昨年堆肥的葡萄藤覆盖还田,然后再洒上富含中微量元素的有机水溶肥沃土。

“以前,在父亲这一辈的农民观念里,种地就得见效益,施肥最多就用些尿素或者碳铵(碳酸氢铵),像我们现在用这种300多块钱一袋的有机水溶肥是完全舍不得的。”王海说。

第二步,则是灌溉。之前,柏山村常年缺水,近年来,为支持当地发展葡萄产业,南江县在该村新建了2座水库和17座山坪塘。

如何用好来之不易的水源?在柏山村的葡萄园里,每行葡萄树根部土地表面都布置了一组细长的水管,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带。滴灌以村里的水库为水源,能精准保障每一株葡萄树的适度灌溉,“就连今年的极端高温天气,葡萄园也没缺过水,我们通过调节滴灌频次,把用水量提升了一倍,就缓解了旱情。”杜伟说。

柏山村的葡萄产业园与新居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副美丽的“大巴山居图”。(施皓文/摄)

用“新农具”干“新农活”

临近中午,记者将车开回村委会旁边的停车场。这些年,为方便游客进村采摘葡萄,柏山村先后建成了4座停车场,可停放至少200辆车。

杜伟说,目前柏山村种植了包括夏黑、醉金香、黑巴拉多、阳光玫瑰、红提、美人指等在内的十余种葡萄,采摘期可从每年的7月持续到10月。

“像红提这种常规的品种,我们就直接走大宗水果批发市场。一些比较有特色、种植面较小的品种,我们就留下来办采摘节。”杜伟说,相较批发,园区采摘去除了中间商,产品直达消费者,利润更高。然而,采摘节的客源从何而来?答案在手机上。

自2020年开始举办采摘节以来,柏山村就不断尝试线上宣传,“一方面,通过平台邀请主播到村上的葡萄园进行短视频直播;另一方面,则发动葡萄种植户做自己的抖音号宣传推广。”

“今年有位西昌的客商就是通过抖音平台找到我们的,一下子拉走了上千斤葡萄。”杜伟提到,今年全村的葡萄都进入到了丰产期,采摘节办得热闹非凡,仅开幕式当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0多万元。

在杜伟看来,“短视频+直播”正是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提到,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我们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就是最直接的行动实践。”接下来,村上正打算组织一批种植大户参加一些相对专业的电商培训,争取在线上推广方面做得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今年,村集体收入已达110万元,我们打算留40%用来做管护,20%分给脱贫户……”走在葡萄藤下,杜伟和王海从田间管理谈到村子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的支持,如今农村广阔的天地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用新思维新技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赋能。

航拍视角下的柏山村葡萄产业园(施皓文/摄)

一线声音

柏山村葡萄种植大户王海:

我们柏山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因为没有产业,大部分人都在外面务工。如今通过规模发展果蔬产业,我们不仅脱了贫,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新时代新征程下,我希望在做好自己家葡萄园的同时,带领全村进一步提升葡萄品质,做好口碑,让柏山村的葡萄产业步子迈得更稳、走得更远。

柏山村村民王俊平:

漫山遍野的葡萄园就是我们的新生活,我和老婆都在葡萄园里务工,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种地强多了,两个儿子读书的钱有着落,还能就近照顾老人。我希望家乡的葡萄产业越做越强,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收益。

记者手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是通江县脱贫户李国芝写在旧屋墙上的大字,也是整个巴中脱贫攻坚的“时代印记”。翻开崭新一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当下的时代“考卷”。

答好这张“考卷”,关键在人。在柏山村,我们了解到,除了王海外,村里近年来还回引了2位返乡人才。其中,一位90后蔬菜种植大户承包了200多亩土地种蔬菜、建鱼塘。可以说,在如今的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种养方式集约化、营销手段多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农业人才正在从“靠天吃饭”向“藏粮于技”转变。

然而,要想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仅靠农业创业者的“十八般武艺”远远不够。“新农人”的回归与成长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设身处地解决“新农人”的后顾之忧,让“新农人”轻装上阵,才会有更多的“新农人”愿意回、干得好、留得下。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