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点!“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在宝墩启动

2022-11-20 05:32:35 川观新闻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相关资料图)

11月19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年度社教公益活动的第一场、“拨云见日——成都考古社教行”在宝墩启动,30名考古爱好者来到位于新津的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展馆,触摸4500年前的“天府之根”——成都。

与石峁和良渚等并列中国四大史前古城

宝墩遗址发掘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吴鹏介绍,宝墩古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被发掘,考古人员最早从以为它的年代不早于汉代,后来逐步确认其年代距今已有4500多年。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宝墩古城的发现,开启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调查与发掘,相继确认了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高山古城,继而提出了“宝墩文化”的命名,建立起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体系,确立了成都平原在探索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地位。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与领先地位。”吴鹏告诉大家,“宝墩古城仅次于陕西神木石峁古城、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和山西襄汾陶寺古城,位列中国四大史前古城之一。”

重视“开会”的宝墩先民 修了两百平方米的“议事”大厅

这座史前古城是什么样的?在考古人员的介绍下,大家明白了一道道厚实的城墙足有几十层,是宝墩先民们一层一层垒起来,然后顺着城墙延伸的方向慢慢扩建。

宝墩古城的城墙与同时期长江流域的大多数古城一样,修筑方式为斜坡堆筑。城墙有一个下宽上窄、自然倾斜的角度。这种修筑方式受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功能性方面以抵御洪水为主,防御功能为辅。斜坡状的城墙比较容易攀爬,防御功能不及中国北方的直立式城墙。

但是,宝墩古城当年的居民们似乎很重视“开会”——目前在这里发现了8座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单体面积约200平方米,古蜀先民们当年应该就是在这些大型建筑中举行仪式、商讨事宜。

4500年前的成都逐渐清晰

考古的重要意义是“透物见人”,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当年古人生活的状态和社会背景等,才是考古学的重要目标。这些年来,随着考古的持续进行,人们知道了北城墙一段是内外城共用;一块沉重的乌木,十几个人才能抬起,是当年通过水流搬运到这里的,可见早期成都平原水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植物,可以为宝墩先民们在粮食之外提供一些水果,比如桑葚。在石器陈列部分,有一只雪白的石球,显得格外可爱,石球有孩童拳头大小,这是一种便携的打猎工具,“用绳子绑上甩出去,可以甩很远”。

在陶片展示部分,可以看到陶片上的花纹,有水波纹,也有稻穗样纹,“由此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是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来制陶,大约花纹中会出现一株仙人掌。”吴鹏幽默地说。

在探方边,现场体验探铲取土

离开宝墩遗址展馆后,大家前往了考古现场。这是宝墩遗址的田角林区域,大家实地了解到了泥土的分层、“关键柱”的作用等田野考古方面的知识。几位兴致勃勃的观众拿起探铲,在考古工地外面的田野里现场钻土体验,还有人挖出了一小块红烧土。

吴鹏介绍,这(挖出的红烧土)未必是宝墩文化时期的遗物,也有可能是更晚时期的东西。“考古的魅力在于面对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铲会挖出什么,可能是失望,也可能是惊喜,但永远蕴含着希望。”

(本文图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标签: 拨云见日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