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有的上级单位借调人员接近甚至超过在编人数,有的基层单位在岗人员竟少于被借调人数。此前,有某地级市的组织部门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调干部 1400 多人 , 其中市县两级部门从乡镇借调的干部就有 600 多名。
近年来,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常常陷入 " 清理 - 反弹 - 再清理 " 的怪圈,让一些乡镇等基层单位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成为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大源头。
借调是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将下属单位人员暂时调到本部门工作的一种方式。毋庸置疑,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促进干部交流培养,提高一些专项工作、战役性任务的推进效率。对于借调干部而言,则可以开拓眼界、提升能力,更好对接上级工作。
然而,作为权宜之策,借调本应秉持 " 有事才借,无事即返 " 的原则,一些单位和部门却将 " 短期借调 " 异化为 " 长期占有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违规借调、过度借调对基层造成的负担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二是财政负担。被借调的基层干部,多为单位业务骨干,一旦被上级部门 " 掐尖 " 借调,对基层工作安排往往造成困扰,一些留守干部甚至工作任务翻番、工作压力倍增;而为应对 " 人少事多 " 的局面,有的基层单位只能通过招收临聘人员解决,这又意味着基层单位不得不同时承担被借调人员和临聘人员的双重用工成本,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基层财政雪上加霜。
表面上看起来,上级部门是最大的获益者,实则不然。凡事过犹不及,过度借调对借调单位也可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甚至出现原有的少数工作人员热衷于当 " 甩手掌柜 " 和 " 二传手 " 的现象,既不利于干部队伍能力培养,也影响了单位风气。如果任由违规借调、过度借调现象滋长,对党风、政风、社风的潜在影响也不可小觑。
遏制过度借调之风滋长,上级部门首先应以身作则,通过整治形式主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解决人力不足问题,而非一味从下级单位 " 抽水 "。而要让借调行为回归到合理区间,在根本上杜绝 " 清理 - 反弹 - 再清理 " 的整顿怪圈,既要通过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减少借调的随意性,还要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纠正 " 任性借调 " 做法。
针对过度借调加重一些乡镇等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更应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让合理借调有章可循,让违规借调望而却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