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聚看点】直击抗旱保电丨雨中“地灾防治战”

2022-08-26 17:42:41 川观新闻


(资料图片)

地灾监测员张赐平在后坝泥石流隐患点值守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文/图

“龙门山镇雨下得大不大?还会持续多久?”

8月24日早上,从成都市区前往彭州市龙门山镇的路上,越来越大、越来越密的雨点砸在车窗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环站高级工程师李虎给成都市气象台相关负责人打起了电话。

雨是从夜里下起来的。连日来,四川大范围持续高温干旱使得表层土体收缩干裂,一旦发生局地强降雨和旱涝急转,引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极大。龙门山镇所在的成都彭州市,过去一周便出现了多次阵雨、雷雨及短时强降雨天气。在出发前的8点,彭州市刚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三级预警。

防范应对旱涝急转引发地灾风险,一线情况如何?8月24日,记者在龙门山镇,目击了一次雨中“地灾防治战”。

指挥部监控室

24小时运转的指挥部

早晨,6点06分。

龙门山镇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办负责人李超接到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电话。

“对流云团在龙门山区仍在加强,请注意防范,现在后山雨量正在增大,请各沿河沿山点位加强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转移。”6点07分,消息被迅速转发到龙门山镇防汛防灾工作微信群中。

龙门山镇防汛防灾指挥部的监控室里,所有人的神经都崩得紧紧的——天气说变就变,大屏上,两天前,白水河社区白水河河道中间的石滩还裸露出大块,此时,就已被汹涌的水流淹没。

“相关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地灾群测群防责任人、监测人加强巡查,限制游客等外来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发现险情时,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及外来游客转移避让。”

一系列指令从这里陆续发出。

监控室左边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指挥部巡查组、监测员等的具体位置。雨中,这些“黄色小点”,仍在慢慢地移动。

“指挥部24小时不停歇运转,随时应对突发情况。”负责人告诉记者。

白岩沟旁的警示牌

雨中值守的“岗哨”

家住龙源村的地灾监测员张赐平就是“黄色小点”的其中一员,他和其他两位监测员,共同负责后坝泥石流隐患点。

“过去一个月都爱下‘坨坨雨’,一阵一阵的,我们三个早上出发,走到最上游,下午又回来。”张赐平说,除了看一下堆积物、水流有没有大变化,还要关注有没有新增的垮塌、裂缝等等。

监测是有“名堂”的:上游观测水位有没有持续上涨,中游看水体有没有浑浊、水位有没有异常,下游则做好随时转移群众的准备。张赐平就值守在中游。干了13年地灾监测员的他,并没有侥幸心理,“一直不下雨,更可能随时有大雨来,必须要细致地做好监测工作。”

李超也同意这个说法:“没有下雨的那几天,心也不敢放下。”全镇共有118个地灾隐患点,需要利用“窗口期”每日巡查有没有危险信号。8月23日的排查中,有监测员发现团山村后山有处树木倒伏,指挥部便操作无人机前往航拍,确认只是大风刮倒了,没有地灾隐患,才解除了“警报”。

同样放心不下的还有李虎。“连续干旱后,防灾的压力大,心里头直打鼓。”于是,针对成都山区的全覆盖排查力度更大了,巡查督导工作一点都不敢松懈。

织密地质灾害“防治网”

人防之外,还有技防。前往地灾隐患点位途中,记者在几个路口看到了写着“地质灾害三级预警,限制游客等外来人员进入”的标示牌,接着就收到了一条“即将进入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短信提示。

据介绍,这是又一张“保障之网”——彭州市地质灾害试点片区风险区智慧围栏管控平台。此外,在龙门山镇,正在开展一场斜坡地质灾害调查。完成后,对于危险源、防护对象及地灾发生条件等,都能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据了解,八月份以来,四川已累计排查隐患点2.5万次,逐点落实了防范措施。8月23日,四川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还印发了通知,强调旱涝急转引发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应对的六条措施。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除了继续强化隐患排查,还必须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以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同时,还要持续提升老百姓的防灾减灾意识,让老百姓明白谁来转移、怎么转移、转移到哪等问题,严防旱涝急转引发地质灾害风险,坚决打赢地质灾害防治攻坚战。

标签: